概况
此钟曾作为报时钟悬挂在北京城内的钟楼上,后因其钟声不够洪亮,于是重新铸 造了一口永乐报时铜钟,将此钟从钟楼上置换下来,放置在鼓楼北墙外。直到 1983年因鼓楼备修,大钟寺古钟博物馆征集古钟文物,经北京市文物局决定, 把这口大铁钟移至大钟寺古钟博物馆收藏。
铸造年代:明永乐(1403-1424)
通高:437cm
口径:248cm
重量:24000kg
检测目的及内容
此更钟铸造年代久远,曾常年位处露天环境,受风吹、水淋、日晒、有害气体腐 蚀和生物侵蚀等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,目前钟体表面已经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风化。 对其进行保护工作愈加紧迫。
经过现场勘察,发现钟体主要风化形式为粉状风化和片状剥落风化。
2007年12月,我们对更钟进行了现场检测,对整体劣化状况进行检测是制定文物 有效保护措施的前提条件,准确把握更钟当前的风化状况,建立了合理、有效的 科学防治方案。
检测结论
由划痕及回弹数据可以看出,钟肩至钟唇之间存在着一条明显的强度界线,界线 以上钟体表面及表层强度明显低于界线以下区域。由超声波速、划痕数据以及钟 体、钟钮、钟顶回弹数据均可以证明东、北两方位风化程度较高,风化类型主要 以片状剥落为主;西、南两方位钟体表面孔隙率较小,表层密度较高,风化类型 主要以粉状风化为主,风化程度较低。钟体表层坚硬程度差别较大,硬度分布不 均匀,也无明显规律。钟体长期暴露于自然界之中,受硫酸盐侵蚀较严重。